百丽退市,万达卖地,乐视资不抵债有病真得治,不治将恐深!他一直说的极少,做的非常不错这是一句洗脑成效真心很好的广告语,被得力连续用了不少年。
得力、晨光、真彩、白雪都是国内耳熟能详的办公文具提供品牌,今天刀哥要说的,是专业办公用品提供范围的行业之父,也是全球最大的办公用品提供商,Staples(史泰博),过去是行内比较赚钱的,目前是最没钱赚的,今年首季单季亏损8.15 亿USD(约合人民币55亿元)。
近来更是传出要贱卖给私募集团,最后恐将退市。
假如要给Staples贴上标签,我选择行业之父,商界传奇,外加转型病重症病人。
一代商界传奇,办公用品超市之父Staples,办公用品中最不起眼的书钉,就是这个书钉,造就了一个新行业,将传统办公用品销售互联网撕成了碎片。
超市从业12年被穿小鞋,与死敌创业卖办公用品Staples公司开创者Thomas G. Stemberg,1973年毕业于哈佛商学院,MBA。
毕业后,Stemberg去了超市,从切肉、刮鱼鳞、做营销等底层工作干起,一干12年。
80年代,Stemberg曾通过底价方案干垮了对手,又让一家连锁超市扭亏为盈。
但最后却被以常常与决策层起争执为由辞退。
拿着一笔遣散费,35岁的Stemberg非常茫然,继续找工作,还是创业?有一天,Stemberg来到一个仓储百货市场,当他看到极度杂乱与繁忙的办公用品销售区时,他忽然惊醒:就做办公用品超市!他最早想到的人,竟是被他干垮的超市开创者,两个超市老炮一拍即合。
对手忙门店经营,他砸钱建仓储写商业计划、拉风投,切掉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直接找制造商拿货,底价销售,飞速抢占办公用品消费量占当时美国50%以上的中小微型企业主市场。
为防止被迅速复制,Stemberg了解,需要飞速做大,才能真的站稳脚跟。
向中小微型企业主营销推广自己商品与服务,给潜在顾客寄各种代金券,主动给顾客办会员卡,引进计算机采集顾客数据但公司创立不到两年,全美就多出了25家对手,其中一家的风头甚至盖过Staples,有非常强的赶超之势。
这个时候,Stemberg做了一个让投资人发怒,被对手嘲笑的决定,把3500万USD风投中的46%拿出来建仓储运营中心,自有物流,免费配送。
之后Staples的店铺规模也比对手更小。
结果,凭着仓储物流优势,Staples不必时时找提供商进货,不会出现顾客来了缺货的状况,也节省了很多运输本钱和时间本钱,收成了更多顾客的信赖。
短暂亏损1400万USD后,Staples飞速盈利,1989年4月在美股上市。
2007年,Staples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占据美国办公用品批发市场半壁江山,稳居第一。
鼎盛时期,业务覆盖26个国家和区域,店铺超越2200家,年销近250亿USD,市值超越190亿USD。
但随着着扩张,大企业病终于爆发,且愈演愈烈。
现在,Staples已连续多年亏损。
2011 年以来关店近500家,年销售额从246.7亿USD滑落至 182.5亿USD,2016年净亏14.9亿USD。
最近,Staples又宣布私有化,背后私募集团将它以69亿USD供应,只是上年营收额的0.35倍。
接盘的私募公司还要将Staples拆成3块分别筹资,足见挑战之严峻。
无纸化、电子化办公,电子商务冲击,都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根本还在于自己。
无敌非常寂寞,辉煌与衰败竟都来自于转型资本控制下的企业,总是更倾向于追逐短期的利益。
Staples走向巅峰辉煌始于转型,衰败也始于此。
1、舍弃每天平价的价值方案2002年,公司开创者Stemberg退位,Ron Sargent担任CEO,公司策略从迅速增长转向提高效率和盈利能力。
Staples放慢了门店经营速度,对原有店铺进行修整,并开发新一代店铺模式,如将最小店铺面积从24000平方英尺(约2230平米)缩小到20000平方英尺(约合1858平米)。
同时,缩小库存单位,自有品牌线全方位开启,并上调了450类商品的价格。
2007年,Staples正式转型,从每天平价模式转为营销推广模式。
其实在经济危机到来之际,Staples已经奠定了其在业内的领头地位。
2007年,Staples销售额194亿USD,收益率5.1%,店铺数目达到2038家。
远超当时最大的两个对手Office Depot和OfficeMax。
论市值,是Office Depot的5倍,OfficeMax的11倍。
负债水平,两个对手都是Staples的数倍。
但转为营销推广,却让数字及实体商业范围的对手在产品价格上渐渐占据了领导地方。
2、高估市场地位,不计代价大举并购20072008年,美国经济开始疲软,Staples决定迅速进行国际扩张,而兼并一般是私募集团的默认方案。
然而,在零售行业,兼并到今天仍是最落后的方法之一。
高溢价、债务筹资,将直接致使企业经营恶化,负债累累。
2008年,Staples加价回收世界最大办公商品批发商之一,荷兰公司Corporate Express,溢价85%。
筹资加上Corporate Express的债务,Staples的长期负债从2007年的3.5亿USD激增到40多亿,其中29.4亿需要一年内偿还,年息高达9.75%,不然只能再筹资补墙。
可以说,这个时候Staples的竞争优势是在弱化的,由于伴随经济衰退加剧,Staples的地位侧面得益于Office Depot和OfficeMax更差的表现,优势只不过相对的。
Staples有了三大支柱业务:北美零售、北美递送和Corporate Express,两个北美业务利率都达到了8.3%,但Corporate Express的毛利仅2.3%,Staples整体表现遭到紧急拖累。
2008到2011年间,因为美国经济衰退,Staples的营收几乎零增长,原本用于投资的现金流被以股息和股票回购的形式发给了股东。
到2012年,美国经济复苏,但Staples的年营收从247亿USD降低到244亿,是该公司初次出现全年营收下滑。
营业收益从2011年的16亿USD直接降到5亿。
同时,2012年Staples净亏损2.11USD,上市后的初次。
2008年到2013年,股价跌幅达37%。
3、把转行当转型,自动舍弃角逐优势为止住颓势,Staples大砍本钱,将全美和欧洲的店铺降低15%,计划每年减支2.5亿USD。
商品经营范畴从办公用品转向日用百货。
无论是线上还是店铺,办公用品大幅降低,加入了更多日用品。
投资锐减,压缩优势产品,客服变差,顾客认可度紧急下滑,业务很多流失。
但美国根本不缺底价日用百货,Staples舍弃自己优势,给单一品类的角逐对手创造了机会。
2012年到2014年,Staples营收降低20亿USD,利率仅0.6%,超300家店铺关闭。
百货策略宣告失败。
近期两年多,又关店169家。
股息派发与股票回购超越公司市值的50%,投资额被很大压缩。
今年初又不惜底价供应欧洲、澳洲和新西兰业务。
而原本Staples最大的角逐优势,自建仓储运营中心,在全球超越100家,此时已成为最大的本钱负担,很难解决。
今年首季,Staples在北美的线上和企业业务销售额为26.35 亿美金,线下销售额15.1亿。
但该季还是亏损了8.15 亿(约合人民币55亿元)。
4、资本追逐短期利益,转型无方向2015年2月,Staples提出以63亿USD回收老对手Office Depot,相比一个季度之前的股价均值,溢价65%。
叫人没办法理解。
要了解,美国经济衰退期间,无论是Office Depot还是OfficeMax,市场份额都被Staples抢走了。
其中,Office Depot营收从2007年的155亿USD降到2013年106亿USD,收入支出平衡,股价从39USD跌到3USD。
OfficeMax营收从91亿USD降到69亿,收益缩水三分之二,股价从55USD跌到7USD,还负债10亿USD。
除此之外,Office Depot与OfficeMax进行了对等合并,关闭了总计2200家店铺中的400家。
合并当年营收170亿USD,但一年后,便降低到161亿,又关闭了312家店。
最后,回收案被美国反垄断机构驳回。
但,Staples未做任何申辩和讲解。
Staples还宣布,不再把将来寄托于线下门店和办公用品提供。
不难想象,Staples高层对过去及当下的进步策略其实并没寄托任何期望。
资本才是最大的幕后推手,目的只不过短期收益。
激进投资公司Starboard Value,对Staples和Office Depot都有投资,Office Depot与OffieceMax的合并,也是其促成的。
同时它还是梅西百货的股东之一。
根据目前的经营情况,Staples被私募回收之后,其命基本可以一定就是私有化,退市。
而上市公司私有化,本身就带有巨大风险,由于需要负债更多,一些被私募公司回收的企业,最后免不了破产的命。
转型,既是顺势之举,也该顺势而为。
而所谓顺势,是顺着市场大势,更是顺着自己优势。
忽然想到Stemberg生前说过的一句话:不少人问我,作为行业之父有什么感想,我说我真后悔当初没戴安全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