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创投圈子里的好朋友吃饭,她说他们公司人心惶惶的有不少人计划辞职,缘由是之前老板在 12 月的时候忽然宣布十三薪不可以免费给了只有 KPI 达标的部门才能给,后来有些部门 KPI 达标了十三薪也没给。
老板特别开诚布公的在公司内部的大会上说:「账面上的钱,只够撑 12 个月。
」 同桌上的人笑了笑说,好羡慕你们哦,大家公司账面上的钱只够撑到上个月,这个月的薪资都得自己奔。
假如你身处创业大街,并且年底了正有的小盘算,上面这种绝望的对话应该都听过了。
大伙都感觉「大众创业,万众革新」不可以了,我感觉如此不好 创业人士到哪里了 2016 年 1 月 5 日,北京教委发布了《2016 年北京区域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年度报告》,这份报告里统计了 2016 年 7 月毕业的北京区域高校毕业生(本科、研究生、博士)就业状况,然后就出现了标题里的结果。
但其实这又是媒体搞得一个「大新闻」,在这份报告的完整版里写明个人创业一节的数据源自毕业生抽样调查而非毕业生信息库,抽样调查的有效结果为 45271 份,占 2016 年北京区域毕业生的 20%。
换句话说,这个数据要乘以 5 才是全北京的估计创业人数,也就是 23 万毕业生里,有 3500 人创业,创业率 1.5%。
这个数字也特别的低,低到任何一个 FA 看了之后都要以头抢地,但我要对你说这依旧是个骗局。
由于大家把时间轴往前拨 1 年,在创业形势「一片大好」的年代,也就是在《2015 年北京区域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年度报告》里,这个数字居然是 703。
2015 年的毕业生人数还比 2016 年多 2 万,算下来 2015 年北京区域的创业比率还比 2016 年低了 0.1%,而当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比率是 3%。
为何网络扎堆的北京,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比率甚至低于全国呢?缘由非常简单,就是由于北京网络行业扎堆。
IT 桔子成立到今天 4 年,网站收录了与网络、互联网+泛有关的公司 50000 余家。
几乎你在网络上见到的任何一家公司都能在 IT 桔子上找到档案。
但截止到 2015 年,中国登记在册的中小微型企业数目有 7000 万。
这也就意味着,全中国网络、互联网+有关的企业,即使是占「中小微型企业」数目也只有 0.07%。
在北京开个公司搞个 App,随随意便弄个几百万用户,然后赚它一大笔可能是不少一线城市创业人士的念头。
但即使是历程了那样紧急的泡沫市场之后,这类想搞个 App 创业的同学们还是连所有创业人士的 1% 都不到,这可能让不少自以为撑起「大众革新,万众创业」大旗的网络人梦碎了,这么小的行业真的没这么大的本事。
泡沫从何而来,为什么而消 「网络撑起大众创业万众新」这个幻觉来的比较容易,由于网络几乎是门槛最低的创业了。
假如搞自媒体、开公众号也算创业的话,网上创业甚至连注册公司都无需。
而资本的狂热追逐,又让创业在过去几年成为了一件时髦而体面的事情。
乘着 iPhone 的东风,大家像是在 1878 年巴黎世博会上看到爱迪生的电灯一样看到了文明之光。
还记得 2015 年的时候,我狂黑过一圈创业。
赤潮分别写了《大学生假如找不到工作,也别创业》、《京东做股权众筹:一脚踩进烂泥潭》、《36kr 想要害死多少创业人士?》,一整年大家都在被创业圈的各种公关法务追杀。
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 36Kr 剥离股权筹资平台、下轮氪退不搞了,京东东家项目是 180 天以前的,阿里蚂蚁金服的股权众筹页面连入口都找不到了。
为何要在市场最好的时候我会疯狂的唱反调?由于任何一个历程过 BAT 崛起的人,都要可以理解互联网+不可能是一个独立于网络的蓝海,而是一场结果早已确定的收割。
过去 25 年,从网络到互联网+所有些创业人士都在做连通器的买卖对,就是马化腾说的,腾讯要做网络的水电煤的那个连通器。
阿里连通了卖家与用户,百度连接了网页与用户,腾讯连接了人与人,其它创业人士只不过画个小圈子,连接了某一群人或某一群物。
到了互联网+年代,大伙以为有了一片新的天地,但其实无外乎就是在手机上重新连通一遍,BAT 先发优势那样大,最后还是赢者通吃,要么被 BAT 抄袭,要么成为 BAT 的一部分。
IT 桔子并非创业的风向标,而是 IT 创业的风向标。
2016 年 IT 桔子的项目库入库了 2053 个新公司,和 2015 年的 9169 相比降低了 3/4。
互联网+年代从兴起到衰落,走完了一整个市场周期,也再没走出一个 BAT 式的公司。
百度、阿里、腾讯如愿的让他们自己和网络本身成为了大家日常的水电煤,自来水、交流电和煤气确实是大家日常不可缺的伟大基础设施,但你不会感觉一个电工极客,不会感觉查水表的非常酷,也不会感觉燃气行业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网络的格局会愈加像是能源行业,而能源行业虽然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现金牛。
但这个行业除去垄断以外再无别的诀窍,一点也不性感,网络同理。
面包确实没了 同志们,网络的面包不会有了,再等也没了,但你们是不会因此饿死的。
把这一波资本寒冬归功于网络市场的大周期变动是不适当的。
互联网+已经非常努力了,一个本来就没有的红利从 08 年炒到了 16 年还想要如何。
可网络已经形成很标准的寡头垄断,所谓的「市场」再也不会波起来了怎么样? 借一张去年 9 月某个投资人闭门会上的数据,这张 Keynote 上代表的是 2015 年 1~9 月固定资产投资比率,纵轴是增长速度,横轴是所占比率。
可以看到现在中国增长最快的是出租服务、水利、医疗保健、教育、能源,体量最大的是制造业、房产、水利、交通运输。
网络和互联网+所在的信息技术这一块,在增长速度和所占体量上都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地方。
增速虽然还可以,但体量实在太小了,而增速又没医疗保健、教育、水利这类国计民生的范围快。
前有制造业、房产等体量大的产业压着,后有娱乐文化、农业、新行政的追赶,重压实在是不小。
硅谷有人看的了解,我在《YC:一个投机者的自我修养》里说过,Y-Combinator 为何这两年投的项目都那样极品。
由于他们在探寻下一个网络式的范围,互联网+显然是网络的一个子集,它与 PC 网络接壤太近太近,下一个阿里巴巴不可能诞生在这里。
所以 YC 才会投那样多生物医药、机器人、新能源的项目,想象一下假如超级耐药菌爆发而有一家制药公司垄断了新型抗生素;想象一下假如郭台铭的工厂里只有几千人,却照样能接百万的 iPhone 订单;想象一下假如能源价格降到无线输电效率只有 10%,大家也能把电力热门像 Wi-Fi 一样铺的满世界都是,这才是可以与网络诞生所媲美的蓝海。
这类看着都比招几个技术员做一个 App 难多了,但相比之下网络巨头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他们,也是由于他们在网络诞生之初完成了和这类看着同样困难的事情。
谷歌 的 PageRank 算法,亚马逊的物流预测,淘宝的大量易量系统,早期手 Q 的在线能力和流量压缩,什么不是突破性的技术。
比起目前拼拼接接前端库就宣称革命性体验的创业人士,不知高到哪儿去了。
马云在达沃斯峰会上说,在十年前阿里巴巴就开始考虑下一代中国人需要什么,他们最后得到的答案是 Happy 和 Health。
这两样东西都不是网络可以提供的,所以阿里搞了阿里影业还积极和好莱坞进行合作,由于电影可以叫人快乐。
往回推十年,你需要到电影院才了解自己能买到什么时间的票,目前你在电影上映之前就能预定好场次和座位,看完了电影还可以在豆瓣上和其他人讨论。
往回推五年,一个剧组没办法想象可以通过网络来组成一个班子,目前阿里影业已经在雇贴吧写手了(虽然非常烂)。
但网络连通器在电影行业有哪些用途可能已经用完了,接下去的五年网络可能就非常难再改变电影的什么了。
再往下走,就是要抛开网络这个定义,让技术和电影更深度的结合。
网络让 VR 成为可能,让云数据成为可能,让实时交互成为可能,所以下一步 VR 或许会进影院,云数据或许会帮助编剧写作,实时交互或许会成为新的观影模式,但大家会日渐淡忘网络+电影这个定义。
由于大家会忘记,刚开始电影和网络是没关系的。
雾霾锁城的那几天,我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吉野家吃饭。
等待小火锅开锅的时间里,我看着腾腾的热气渐渐融入屋内都能看得见的雾霾里。
由于公司离得近,所以外出的时候我没带口罩,感到鼻子被空气中的粉尘刺激着一阵阵的发痒。
旁边操着一口东北口音的金链大哥和同桌说:「在北京这地方是干不下去了,我计划回老家那边创业。
」 「和那些给写字楼卖水果的一样,我去给他们卖口罩,一定赚。
」 我感觉这个创业思路就挺好的,毕竟下了 10 个空风韵量 App,最后也还要一个口罩来解决问题。
「但,我得先开个微信号。
」 十年前,哪个摆地摊还搞公众号呢? 网络的风口没了,但每一个风口都有网络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