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更应该重视团队文化的建设。
而绩效主义看上去公平,但缺少内涵。
它只靠利益刺激,未结成精神一同体,最后将使企业走向平庸。
无论何企业,只须实行职员收入与营业额完全挂钩,一些扎实基础的工作就易被忽略,破坏职员对企业的信赖。
1.老板一眼能看完所有职员,职员做得好与坏,一清二楚 本来就只有20多人,天天都在一个大办公室工作,吃饭,甚至睡觉都是在一块的,职员做得怎么样,你不清楚吗? 2.创业公司成功的重点,更多的是依靠企业的策略和公司能人/开创者 任何企业的成功,第一步的成功肯定是策略的成功,策略成功了,可以说这个企业80%就成功了,特别是一些初创企业,他们总是是借用想法,一下子进入某个行业,做好了市场、商品和服务,他们就成功了。
至于职员,只不过保证策略/目的得以达成,而且,目的的达成还是老板亲自带领职员,和职员一块去完成的。
3.创业公司受市场的影响,很灵活,企业目的和职员职责常会随之调整,较难考核 为了处置突发事件或者攻克某个难点,职员常常临时调动。
这对大企业来讲,简直不敢想象,肯定乱成一锅粥,但对小企业来讲,太正常不过了。
4.小公司更强调团队文化,过早引入绩效考核,不利于团队文化的培养 这个问题是最可怕的,非常显然的是,实行绩效考核后,大伙肯定第一关注的是我们的目的是不是达成,至于团队目的肯定是第二位的,至于别人的目的,就只能呵呵了。
团队精神一旦没了,这对企业来讲,肯定是灭顶之灾!(可参考股书文章:别把你的公司变成寺庙) 之前有篇文章叫《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作者是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他的主要看法有以下: 1、激情集团消失了 所谓激情集团,是指创业初期,公司那些不知疲倦、全身心投入开发的集体。
在创业初期,如此的激情集团接连开发出了具备独创性的商品。
索尼当初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由于有井深大的领导。
从事技术开发的团体进入开发的忘我状况时,就成了激情集团。
要进入这种状况,其中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基于自发的动机的行动。
譬如想通过我们的努力开发机器人,就是一种发自自己的冲动。
与此相反就是外部的动机,譬如想赚钱、升职或出名,即想得到来自外部回报的心理状况。
假如没发自内心的热情,而是出于想赚钱或升职的世俗动机,那是没办法成为开发狂人的。
2、挑战精神消失了 假如一直说你努力干我就给你加薪资,那样以工作为乐趣这种内在的意识就会遭到抑制。
从1995年左右开始,索尼公司渐渐实行绩效主义,成立了专门机构,拟定很详细的评价标准,并依据对每一个人的评价确定报酬。
因实行绩效主义,职员渐渐失去工作热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没办法产生激情集团的。
为衡量营业额,第一需要把各种工作要点量化。
但工作是没办法简单量化的。
公司为统计营业额,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的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
由于要考核营业额,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达成的低目的,可以说索尼精神的核心即挑战精神消失了。
实行绩效主义,索尼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
如此一来,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譬如商品水平检验与老化处置工序都遭到轻视。
3、团队精神消失了 绩效主义企图把人的能力量化,以此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但我觉得事实上办不到。
它的最大弊病是搞坏了公司内的氛围。
上司不把部下当有感情的人看待,而是所有都看指标、用评价的目光审视部下。
过去在一些日本企业,即使部下做得有点出格,上司也不那样苛求,工作失败了也敢于为部下承担责任。
其次,尽管部下在喝酒的时候说上司的坏话,但在实质工作中仍很支持上司。
后来强化了管理,实行了看起来非常适当的评价规范。
于是大伙都极力逃避责任。
如此一来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
实行绩效考核,其实是无奈之举,假如公司有好的团队文化,必然会看不上所谓的绩效考核。
从另一个角度讲,推行绩效考核其实是在逃避责任,由于团队精神、企业文化的建设,远比绩效考核难一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