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2016年的余额已不足1%,今年营业额骄人的公司在翘首期盼下一个丰年,而对大多数创业人士而言,这一年过得并不舒坦。
一个是找钱更难。
据清科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天使、VC和PE机构共新募集909支可投资于内地的基金,新募基金数目同比降低46.2%。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2016年上半年共计完成3476起投资事件,投资案例数同比下滑24.7%。
下半年资本回暖征兆并不明显,投资人出手小心不少。
二是互联网+红利消退。
规模上,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0亿 (中国网络协会数据),主要进步指标趋缓,规模化增长到达临界点。
此背景下,你能看到美图、墨迹天气,这种现象级互联网+公司在抢着上市。
今年以来,除去直播,少见热卖APP诞生。
而对大多数创业人士而言,流量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用户注意力被垂直化分散,过去粗放式的投放已不奏效,本钱却水涨船高。
电子商务里面,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移动订单量都在80%左右了,且整体增速已经明显趋缓, 最明显的是,靠过去贩卖电子商务平台资源的电子商务代运营不容易做了。
网上创业人群中,多半围绕BAT生态、传统产业升级进行,所以上述大环境的变化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裁员、砍业务:长痛不如短痛熬过2016,活过下一年,是此刻多数中小创业人士最现实的心愿,裁员则成了最佳选择方法。
明星创业公司也不例外,据我知道,某知名二手车电子商务正在进行裁员,砍业务,甚到今天年年会都取消了。
另有某知名共享餐饮O2O公司,在两个月前几乎把技术砍了一半还有滴滴快的、58赶集、美团点评、蘑菇街漂亮说 这几例大并购后都有裁员、变相裁员 (譬如996),就算是360、乐视、HTC这类公司在今年都没避开裁员的命。
更不需要说那些不知名的创业公司了。
那怎么样正确的看待裁员?裁员并不是公司没期望,即使是今天牛气冲天的阿里,也历程过裁员,还是大规模裁员。
2000年,全球网络破灭,殃及阿里,彼时马云已为B2B业务在全球多个地方开设了分公司,公司也还没盈利,假如根据当时账上的钱烧下去,顶多撑一年。
当时马云号召阿里管理层召开了一场 遵义会议,提出 BTOC的策略: Back TO China (回到中国), Back TO Coast (回到沿海), Back TO Center (回到中心),砍掉了所有国外业务公司,聚焦国内市场。
正当阿里管理层为大裁还是小裁而优柔寡断时,马云挖来的GE前高管关明生 (阿里前COO)毫不犹豫地跳出来当恶人,大开杀戒,成了阿里活下来的转折点。
生死关头,创业公司在裁员这件事上绝对不要犹豫,但需要甄别出哪部分人是拖后腿的、哪部分是精锐,保留住将来公司反扑的核心战斗力。
说到这儿,之前正好有一家还算知名的创业公司朋友告诉我,她想建议开创者发邮件稳定军心,我建议她千万不要这么做。
一来内部邮件流出会让角逐对手抓住把柄;二来如此讲解是无谓的,要走的人能主动走更好,省了补偿,要紧的是稳住核心团队、核心职员,价值观在此刻已经虚无缥缈,坚守不动摇即可,更实质的是将将来利益捆绑加码,生死与共。
检验一场裁员是不是成功,最后还是要看人效,假如10个人干的事情5个人照样能干,还能干得更漂亮,显然是成功裁员。
关于盈利:健康的增长方法就是赚钱今年下半年,大家也不断地听到垂直电子商务放出盈利信号,譬如贝贝开创者张良伦在虎嗅FM节上宣布从十月份开始达成规模化持续盈利,易果生鲜也称自己在2018年能达成盈利为何这类还在大手笔投入的公司也着急盈利了?网络不是规模经济吗?今非昔比,过去主流的是网络思维,用免费甚至补贴的方法也要把用户圈进去,滴滴Uber是最大的先例,假如你看了家政O2O公司e家洁挂牌新三板的招股书,这家共享上门服务企业的营收居然为0。
反而过去被诟病花钱的京东,其商城业务从今年开始持续盈利。
之所以过去网络规模经济一直是主导思想,非常大原因都是平台思维,直奔垄断角逐。
但现实问题是平台机会愈加少,而平台型创业机会只有产业链、关系链发生重构时出现,注定是垂直的、少量的。
做轻的年代已经过去。
这样背景下,创业人士需要意识到, 假如自己没踏上平台风口,千万不要再用理直气壮先圈用户,做大规模,如何盈利是将来考虑的,务必看重商业模式中的财务模型,想了解我们的商品或服务最好收益点、无效收益点在什么地方。
推荐创业人士看沃顿商学院出版的《大赢家与大输家》,虽然里面的案例略显陈旧,但其思维方法非常值得借鉴。
当然, 这里并非说现在没盈利能力的创业公司注定死路一条,早期不盈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重视健康的增长方法,若是交易网站的话,过度重视GMV而忽略背后的拓客本钱、复购率、实际转化的比例、履约本钱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从业务增长方法来衡量,不是高本钱的增长方法,不是无预期的投入换取增长,健康的增长方法本身也是赚钱。
只不过增长的核心指标要有阶段性取舍,不可能一步到位。
关于步伐:过早All In,多半壮烈影响到裁员、扭亏的会是创业步伐的把控,主如果两大方向:1、经济周期、产业演变神州付行政总裁、钱袋宝开创者孙江涛,用自己15年的创业经历回顾起走得最对的一点,就是跟年代的步伐和行业的步伐相吻合,由于大家不是年代的把控者,大家只不过参与者。
我看到的一个特征:当宏观经济不景气,确切地讲是传统产业进步遇见瓶颈时,反而网络经济的权势积聚爆发。
譬如,2011年前后,中国服装企业正面临一场库存危机,唯品会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帮品牌服装企业去库存过程中自己迎来飞速发展,天猫也享遭到了这一波红利。
阿里巴巴 (B2B)前CEO卫哲这一年来,一直强调B2B的春季正在到来,其判断依据就是宏观经济进步放缓,传统制造业、外贸遇冷的状况下,B2B迎来了爆发期。
目前大多公司面临的问题:流量愈加贵,愈加分散。
假如你能给顾客带来优质的投放和转化,挖掘流量洼地,也会挖掘到崛起的机会。
不少状况是,创业人士看到了大方向,但缺少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及实行能力。
看经济周期、产业演变时,又有闪光点不可逆:一是国家政策不可逆。
譬如,去年下半年网络金融管理方法的颁布与一周前落地的网约车新政,限制和规范是野蛮成长的终结。
另外,外汇、资产流向不少大程度上也会干扰创业人士对机会型方向的判断,譬如,在中国大陆居民购买香港保险大势增长的状况下,十月底,银联对外发布《境外保险类商户受理境内银联卡合规引导》用限制支付途径、限额买卖额的方法给香港保险扩展中国大陆市场致命一击。
二是商业本质不可逆。
倒回去三年,各媒体、专家都在渲染电子商务颠覆传统零售,革掉传统零售的命,实质状况呢?线上线下在加深融合,找一体化的最好方法。
用马云的话讲,是新零售。
一个月前阿里投资的三江购物,加上之前投资银泰、苏宁,都在探索线下新机会。
我得到的小道消息说,京东投资永辉还不满足,也在找线下投资标的,新美大也在找商超投资机会。
风口定律有时候是定义热的大坑,创业人士选择需小心。
2、公司进步步伐的把控像打德州扑克一样,创业本身也是一场赌博,开创者在状况上all in是好事,但在没看清大势之前,公司最好不要all in (全押),玩家安全的方法是call (跟进),维持手中的筹码,不要过早出局。
这一点, 每天果园开创者王伟之前在跟虎嗅的交流中透露,自己公司筹资后,也要维持慢步伐,他觉得生鲜行业坑太多,不可以做快,一快必死无疑。
回顾2011年的千团大战,美团不就是在拉手、窝窝团们高歌猛进时,避其锋芒,而后择机达成突围的吗?总是公司慢步伐进步的状况下,需要不被外面守旧质疑所干扰。
除此之外,创业公司进步步伐的调控,非常大程度上受自己资源的束缚,跨界联动的玩法也会日新月异,开创者的格局、资源整理的能力是一种软实力。
创业人士需要活在当下,集中有限资源突破现实难点,聚焦,前瞻。
之前我与多位创业人士接触后的感悟:今年的资本严冬中,不要指望其他人雪中送炭,维持体温活下去,要动,但不可以消耗体力瞎折腾,更要比其他人能熬,挺到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