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袜子先生,1989年生人,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媒体做了一年半的销售后,决定离职去制造男袜。
在他看来,现在市场上商务男穿的男袜,要么是白色,要么是深色但不够高,会露出小腿,而且质地都不够好。
他没找到自己需要的男袜,于是,他决定创业自己去搞一个。
我和一家基金创始合作伙伴说起过这位袜子先生,这家主攻网络的基金是不太会投这种项目的,不过对袜子先生这个人非常感兴趣,想跟他聊聊。
他们聊完将来,我的朋友说,目前九零后(89年出生也差不多可以算成九零后了)创业,一个非常大的动力不是源于对财富的渴求,而是他们挑剔。
袜子先生家境非常不错,虽不是什么官二代富二代,但小康是没问题的。
在捣鼓袜子项目时,他还专门设计了一种造袜子的机器,然后找了一个工厂帮他生产了出来号称全世界就这么一台,可见本钱还是有点的。
袜子先生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名校毕业,就职于一家非常有影响力的媒体。
虽然媒体业不像以前那样风光了,但这家媒体还是非常受人尊敬,格调还是摆得非常高的。
创业之后,他写过好几篇文章,翻来覆去,就是讲对目前市场上已有些袜子的不满,他还顺携带讲了他对其他事物的挑剔,后来让人猜是处女座,果不其然。
我穿了四十年的袜子,有时是有的小小的埋怨,但真心从没想过,要去自己生产个袜子来改变什么。
家境优越,学识优秀,对生活某个细节有不满,然后就跳下去自己干一个,这在我行走江湖时,发现了好几起创业案例,非常有趣的,都是九零后上下。
他们对某个维度上的生活水平需要非常挑剔,近乎有的偏执,并深信,这个世界上有和他们一样偏执的人。
其实,从罗永浩鼓吹工匠精神所遭到的欢迎来看,所谓锤子粉真心不少。
早两个月,袜子先生终于拿出了他的所谓测试版袜子,不实惠,近60元一双。
我下单买了三双,经过几次洗涤,依旧感觉很好。
就在这几天,袜子先生推出了1.0版袜子,并私下里声称测试版袜子就是个渣。
我开玩笑问他说:难道我花了近两百元,就是买了三双渣吗?快点退钱!作为一个买家,我的确不太在乎他的那种偏执劲头,这事和我没关系。
我要的是一双价格我觉着还能承受、水平满足期待的袜子。
但作为一个朋友,我问他,假如这个市场被做起来将来,大厂介入,靠着规模把价格压下来,你如何玩?他倒回答得轻巧,或许我也规模够了,或许我可以把这个卖给大厂,又或许,我依旧有一帮忠实的顾客,靠他们已经足够,于是他搬出了KK的1000粉论。
我依旧表示怀疑,不过,他的袜子,的确穿得非常舒服。
作为一个买家,男袜市场真能整体上个台阶,我就心认可足了。
至于袜子先生的那个项目成败与否,我操什么子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