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给我颁个奖吧不论是做文字还是视频,一个常见的近况是,自媒体都处于整个食物链的底端。
不要讲那些假大空的鬼话,看看自媒体们的刊例价就了解了陈翔六点半,平均全网播放量超越一个亿的头部自媒体账号,上半年的刊例价才20万,更不要说什么腰部账号了。
有人看到咪蒙一篇稿子卖到70万,就感觉自媒体赚钱真是太简单了,他大概从来没看过新榜上关于自媒体的调查平均收入不足一万,60%以上感觉自己非常焦虑,总之,这是一个外表光鲜,实则苦逼,并且内部紧急割裂的行业。
平台以往的做法是补贴,后来演化成评奖眼下百家号又推出了千寻奖,直接对标今日头条,并且覆盖的维度和广度,都要明显高于对手,譬如分阶段、分内容形式,每一个内容类别单独设立五个单项奖,然后年终再评选三个类别最具影响力大奖。
就连长期徘徊在主流视线以外的特稿圈,也面向大学生搞起了一个非虚构征文大赛由刺猬公社、人工智能财经社和每天人物联合举办的非虚构故事大奖赛。
事实上,假如大家稍微注意一下近期的新闻,就会发现各大平台都开始有动作了,先是今日头条的金字节奖金秒奖,紧接着大鱼号加强了补贴并且又上线了UC名家,包含像网易、一点、企鹅都筹备启动我们的奖项。
包含36kr、虎嗅、钛媒体这类科技媒体,也已举办或筹备举办类似的评选活动。
以前还是单一的垂直品类,百家号这次的千寻奖,首次将战场拉到了全品类:将内容分为文章、图集、与视频。
以已经启动作品寻求的图集为例,里面就包含了最好新闻图片奖、最好深度故事奖、最好视觉呈现奖等,已经不单单是网络这个圈子了。
百度入局是势必,但整个行业都开始热衷给自媒体评奖这件事,就看上去要研究一下了,所以为何大伙都开始给自媒体评奖了呢?怎么样理解评奖这件事?一件事的兴起进步到结束,都有他的直接缘由,与背后深层次的历史(行业)缘由,所以评奖这件事,也是这样。
一个直接是什么原因便是,所有些内容平台都开始有意识地去培养优质内容,以期通过优质内容可以树立起行业地位和标杆意义。
假如大家把内容产业比作一场比赛,上半场的主题是补贴,下半场的主题是评奖。
其实两者有哪些用途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必要的方法,去刺激和鼓励内容创作者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内容。
补贴是一种疗程短见效快的刺激方法,从去年到目前,大鱼号、今日头条、百家号、企鹅自媒体都纷纷启动了我们的补贴计划,但补贴的本钱非常高,以大鱼号为例,每一个月评出2000个获奖账号,每一个账号1万元的补贴,一个月光是补贴就2000万。
像阿里如此财大方粗的企业,当然可以cover,但也不可能长久的持续下去,更多的是一种运营方法和方案,更偏短期,目的达成即可。
但评奖相对来讲愈加长期和持久,第一它没那样贵,第二它的周期没那样频繁,最后它可以给内容创作者以价值和精神层面的鼓励和支持,相对来讲更能打动一些用心做内容的自媒体。
虽然从单纯的流量来讲,10篇优质内容的流量可能抵不过一篇花边新闻或者地摊小报,但不久前今日头条让人民网连着怼了三篇,包含公众号、新浪微博等平台被网信办点名批评说对内容管理,通过低质、粗糙、三俗的内容去获得高流量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
很多的补贴、高额的广告分成,海量作者入驻,对于平台运营者来讲,其达成在已经不缺内容了,真的缺的是好内容,与挖掘好内容的机制。
所以深层次是什么原因,一方面政策法规开始限制三俗低质的内容,另外从平台本身来讲,已经过了流量为王的阶段,平台对内容的需要变成了优质内容,流量号失去了价值,这也是整个内容生态进步到目前,所必经的一个阶段和过程。
而给自己平台里的自媒体评奖,是一个简单且有效,挖掘筛选优质内容的机制,可持续,并且在行业和社会层面,获得广泛影响力和口碑的活动。
大家了解,人是有需要的,对于自媒体来讲,他的需要已经到了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尊重和自我达成。
写字这件事已经赚不到钱了,假如还没有知名度,那还图个什么呢?头条VS百度,评奖该如何评?评奖就是态度,代表了这个平台,喜欢什么、赏析什么,对于自媒体来讲,这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风向标。
大家去对比一下各家的方案,今日头条显然就是高举高打,金字节奖每一个月都评,上来就是2万的奖金,还搞了个年度的评比,在一群入围作品里再选出更好的作品。
声势非常大,其实说白了就是想把坑先占了。
百家号的千寻奖,是面对全社会、全行业的奖项,比起金字节来讲,内容形式上除去文章、视频外还多了图集,覆盖愈加齐全,另外每一个类别单项奖10万奖金包和最具影响力大奖66666元的额度也不算低,先不管百家号的野心,是想弄个中国版的荷赛奖还是什么,但对于自媒体平台来讲,显然是头一遭。
而且全行业的覆盖面,更容易从社会层面去撬动影响力,由于评奖其实是一个低本钱高传播的事情,整个奖金大几百万,换来了一堆媒体关注和大V的自动转发,光是传播费就回本了,跟不要说企业价值和品牌形象这类了。
两者虽然有角逐,但还是有差异的,百家号的千寻奖,我感觉更大概成为奥运会如此全品类的奖项,而今日头条的金字节和秒拍,还是集中在科技报道和短视频,将来的进步路径则更像是NBA和中超如此的垂直平台。
当然了,大家不排除下面会有更多的平台去参与并推进评奖,譬如企鹅自媒体、一点资讯。
但一个炫耀式的评奖,和一个挖掘新人式的评奖,还是有差距的,一个把流量贡献给全平台的顶尖作者,让他吸金和广告收入持续上涨,和一个把荣誉给那些默默无闻,却在认真做内容的作者,获得的成效和反馈,也是完全不同的。
千寻奖开了一个好头,期望它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