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陶炼,是在重庆鲁祖庙的一个馆子里,他正与两个朋友聊天。
陶炼那时正好比大家大一届,天天晚上放学回家他就站在六楼那个天台上拉小提琴,大家几个学妹就在底下花痴,那时候瘦,真的非常帅,其中一个衣着米色风衣的女性笑着说。
是啊,他那时候还给大家班另一个同学题字呢,真是太有大师风韵了,哈哈哈!另一个衣着深灰色毛衣的男性应着。
记者打量了下坐在桌子中央的陶炼:一身黑色的西服、印花衬衣打底,打了蜡后精致的发型。
假如不是他说,根本看不出是50年代的人,果然非常有文化人的风韵。
他们正在讨论下个月要举办的一场城市印象活动,两人听了陶炼的想法都看上去非常激动。
他们非常忙,在事业路上不曾停歇 一个随心所欲的文化商人 1984年夏季,重庆涪陵江边的一个咖啡店里,陶炼正在给客人冲咖啡。
再来两瓶冰啤酒!门口走进一个客人说道。
陶炼又立刻去自制的冰柜里取出了两瓶酒给客人,忙得满头大汗。
到午夜的时候,陶炼和他的合作伙伴已经将店里全部的咖啡卖光了。
整理好散落的桌椅板凳,吃完剩下的蛋糕,陶炼拖着疲惫地身子走回了家。
这是他的第一份创业,白天在涪陵日报上班,晚上就来经营自己和朋友开的咖啡店。
那时候,电影院是青年唯一的消遣方法,闲暇无聊时只能去看电影。
而陶炼的咖啡店一开,大家上完班、游完泳都会来这里一坐,叫两杯咖啡,一瓶啤酒,一坐就是一下午,有时甚至到了晚上,风头远远盖过了电影院。
营业不到2个月,陶炼就回了本,然而他并没继续下去。
正如当初经营咖啡厅是他的突发奇想,这一次决定离职去广东打拼也是一个偶然的闪念,他却义无反顾。
上世纪9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人心如老枝上冒头的嫩芽,都活络起来。
不少体制内的工作者,都渴看着资金与事业的交相辉映。
经商,成了一个众望所归的路途。
而广州作为最早开放的一批沿海城市,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1996年,陶炼离职南下广州,携带几万块的积蓄,他一头扎进了灯饰制造业。
从来没接触过灯饰制造的他却有一条天生敏锐的神经。
凭着着自己天天很多的学习和独特的审美。
陶炼制造出了一大量奇怪的灯饰。
当时的大家常见习惯安安分分的灯饰,对这种个性、复古的灯饰不可以同意。
而一些走在时髦前沿的艺术家和时髦家特别喜欢往这跑。
几年后,当时门可罗雀的灯饰一下子就火了起来。
一天,陶炼接到一个从俄罗斯打来的电话,他们也是一个做灯饰的公司,想跟他一块合伙来做。
两个人一拍即合。
2003年,正是国际市场刚最初的时候。
两个人决定进军迪拜,将欧洲新上的灯饰造型复制下来打入国内市场不失为一种非常不错的模式。
风来的时候,猪也会飞起来,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已经在迪拜扎稳了脚跟。
经过几年的进步,现在这个公司已经成长为一个集综合地产开发、国际商业贸易投资管理的企业实体。
记忆中的老重庆 买卖越做越好,而陶炼的内心却是愈加孤独。
现在科技高速发达,通过微信、电话就能联系到世界各地的任何一个人,然而大家的距离却愈加远。
现代人大多数的平时都是从一个小格子到另一个小格子去上班,再下班,彼此没任何交流。
这让陶炼很怀念小时候的生活,那时候信息不发达,大家可以街头巷尾地说天侃地,吃百家饭,喝百家茶。
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大家想要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只能在每一个月固定的时间赶集。
在集市上不仅能够吃冰糖葫芦,切糕,煮玉米,烤地瓜,山楂糕,糯米糍,冰棒,烤肉饼等美味的,还可以买到各式各样平常买不到的东西。
大家每一个月聚在这里,一块购物、喝茶、聊天...好不热闹。
如此温暖、熟知的感觉让他非常是怀念,于是这位走过180个国家的成功商人在不惑之年毅然选择回到了我们的家乡。
十八梯、棒棒军、小面、火锅、大山大水...真好,重庆还是记忆中的模样。
陶炼一个人走在街上,感受着家乡久违的熟知感。
一天,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来找陶炼聊天,聊到以往老重庆的事情。
陶炼问老人:老人家,你还记得起几十年前的故事吗?我记得起这类熟知的街,但不少事情我都记不能了。
老人答道。
老人家,那你最记得住的一个女性是哪个啊?还有印象吗?陶炼追问。
王摩登老人冲口而出。
这让陶炼非常是惊讶。
在40年代的重庆,用摩登来形容一个女性的美。
据研究文史的人说,当时的郭沫若和巴金,他们也常常坐在鲁祖庙的门口,等王摩登路过。
老人记不住以往的事情,却记得王摩登。
这说明王摩登已经是一种文化现象,她是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整个国民的一种精神图腾。
在那个年代,把文化幻化成王摩登如此的一个人,让陶炼真的悟到了文化的价值。
而自己辗转一百多个国家回来是什么原因也是由于,其实他早就被这座城市的江湖浸泡过了,如何洗也洗不掉,这种江湖就是文化的江湖。
心动之余,陶炼开始着手做一个体现重庆老文化艺术的集市。
地址选择就定在了以前王摩登常常出现的鲁祖庙。
1911年重庆开埠,向外国人开放了通商口岸,进口洋货增加了12%,大量的人流涌向重庆。
愈加多的房子开始建造,而重庆多山,地质坚硬。
因为缺少经验,不少房屋开始倒塌。
老百姓为了祈求平安就建了这座鲁祖庙。
重庆人都了解鲁祖庙,却没见过鲁祖庙。
现在陶炼买下这块地做了一个环球集市。
文化+产业=环球集市? 走进环球集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考红苕的大石锅,旁边摆着斗笠、簸箕。
石锅的左侧有一个复古大长桌,红木长桌上放了一排民国的灯饰,假如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是收银台。
听陶炼说,这类灯都是他98年的时候在广州做的,目前用起来依旧好看,不由得又叫人心生佩服。
再往里走,一个挂满渔网的破船吸引了我,上面斑斑驳驳,满是重庆码头文化的印记。
破船的背后是一个装修精致的吧台,里边藏满了年代久远、各式各样的小酒。
门口的卷帘上赫然写着民国小酒四个大字。
印有民国国旗的卷帘背景叫人感觉刹那间穿越到了80年代。
而这只不过冰山一角...在里边逛了几乎一个小时,终于走完了这两层楼的集市:奥黛丽.赫本、蒋介石、周旋、茶壶、鼎罐、留声机、布艺花灯、复古沙发...每个小摆件都十分讲究,细微之处都流露着80年代的气息。
怪不能不少拍电影的都选择来这里取景。
仔细一算,这里居然包括了重庆酒馆、重庆沙龙、鲁祖面府、重庆小院、民国茶楼、巴国鼎罐与嘿烧八大分馆。
来客不仅能够在这里喝酒、还可以吃面、喝茶、吃烧烤、聊天等等等等。
宛然一个全球集市,叫人流连忘返。
美食也是包罗万象,一应俱全。
最突出的当属鼎罐牛肉。
鼎去掉足就变成了鼎罐,旧时的巴国区域(包含今天的重庆区域、四川东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区域)都在用鼎罐,它也是火锅的鼻祖。
用鼎罐来煮牛肉,不只鲜嫩易嚼,香气十足,长期熬煮还会使牛肉愈加松软。
《半城》中的作家曾说鼎罐牛肉是牛肉中的哈根达斯。
不少帝都的美食大佬都前来品尝取经。
然而陶炼说这类菜品全是他这个外行汉研制出来的。
当初他为了做最顶尖的美食也曾找了一些餐饮界的大佬。
然而大佬们做饭模式已定,味道也和那些顶尖餐厅的一样,做不出特点来。
于是陶炼亲自下厨,寻访全国各地去找食材。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研发出了一系列原创的菜品,深得买家的喜欢。
虽然还在试营业,天天排队却都排到了晚上9点。
不少商人都期望能学习环球集市这种文化+产业的模式,然而陶炼拒绝了。
他期望在这个店做的非常成熟的时候把它开到全世界,开成连锁模式。
每开到一个城市就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做一个集市出来,绕满全世界就成了环球集市。
现在,鲁祖庙这条街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无疑是最能反映重庆文化的地方。
上个月,陶炼已经向政府申请将鲁祖庙这条街改导致成都宽窄巷子那样一条最能反映市井文化的古街。
记者去采访的时候,不少实体门店都开始了改造。
相信在不久的以后,大家就能看到陶炼成宽窄渝鲁祖的设想达成了...